“外卖小哥遭刁钻顾客刁难,怒吃订单泄愤”——这样一条充满情绪张力的视频,曾收获4.6万点赞与千万播放量。但鲜有人知,这不过是王某溢等人精心设计的剧本,视频里的“骑手”并非真骑手,“纠纷”全是摆拍虚构。在“净网-2025”专项行动披露的案例中,这类利用公众善意的“共情式谣言”正以惊人速度蔓延,涉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谣言年增长率已超151%,让善意沦为流量收割的“韭菜”。
“共情式谣言”的传播密码,藏在精准设计的情绪陷阱里。造谣者往往先虚构一个贴近大众生活的身份,如外卖员、网约车司机,再嵌入男女对立、职业刁难等敏感话题,最后用愤怒、委屈的情绪化表达激发共鸣。钦州警方查处的“众包仔小王”账号就是典型,其发布的71个作品均为剧本创作,却凭借“骑手受委屈”的套路快速涨粉,甚至计划通过带货变现。更隐蔽的是,这类谣言利用了“群体效应”——当大量网友转发时,个体容易产生“大家都信,应该是真的”的心理错觉,被动成为谣言传播链的一环。
看似“无伤大雅”的摆拍造谣,实则造成多重社会伤害。对特定群体而言,虚假视频严重扭曲了外卖骑手的职业形象,让真实从业者承受不必要的社会误解;对企业来说,某头部外卖平台一年需处置上百起涉骑手谣言,法务与安全部门耗费大量精力维权,却因司法程序周期长,难以挽回声誉损失。更深远的危害在于消耗社会信任,正如专家所言,反复接触此类谣言会削弱公众对陌生人的基本信任,甚至让“狼来了”的闹剧成真——当真正的劳动者需要帮助时,公众可能已因屡次受骗而变得麻木。
面对这种新型谣言,全链条治理正在发力。公安机关建立“多警种协同+跨部门联动”机制,通过视频细节比对、账号轨迹追踪等方式精准溯源,钦州警方就从“不同视频中客户声音、演员身形一致”的破绽入手,成功揪出摆拍团伙。平台方也强化主体责任,外卖平台通过核查注册信息、识别场景破绽等方式发现虚假内容并报案,配合警方打击造谣行为。而作为普通网民,守住“共情防线”同样关键:遇到“职业困境”“弱势群体受辱”等内容时,不妨先核实信息来源,警惕“一边倒”的情绪渲染,避免成为流量陷阱的帮凶。
“共情式谣言”的本质,是对善意的亵渎与对信任的透支。在“净网-2025”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下,造谣者终将付出法律代价,但更需要每个人擦亮双眼——让善意留给真正需要的人,让流量回归真实价值,才能筑牢抵制谣言的心理防线,守护清朗网络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