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能源车进不了海南”“三亚要开赌场”——这些曾引发热议的网络传言,最终都被证实是造谣者为博取流量编造的谎言。在“净网-2025”专项行动披露的案例中,我们既能看到公安机关重拳打击造谣行为的决心,也能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:每起谣言的扩散链条上,都不乏因轻信而转发的普通网民。
谣言之所以能突破认知防线,恰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。当“大连燃气管道泄漏致3人死亡”的AI生成假新闻出现时,其逼真的现场图和惊悚表述,精准击中了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担忧;而“乐东昌化江捞尸”这类谣言,则借“半个县城出动”的夸张描述,迎合了大众对新奇事件的好奇心理。更隐蔽的是算法的推波助澜,当一条可疑信息被点击后,平台会推送更多同类内容,形成“回音壁效应”,让理性判断在重复信息冲击下逐渐瓦解。许多人抱着“宁可信其有”的心态转发,殊不知已成为谣言传播的“帮凶”。
但普通网民并非只能被动防谣,更能成为主动止谣的关键力量。在史某某造谣海口“汽车拖猫”为“虐猫”事件中,有细心网民发现视频存在剪辑痕迹,主动对比原始画面并向平台举报,为警方快速核查提供了重要线索。这种“主动求证”的意识,正是抵御谣言的核心武器。如今,国家网信办已建立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,抖音等平台开设专项举报入口,普通人只需轻点屏幕,就能将可疑信息提交核查,成为治谣体系的一环。
从“随手转发”到“先查再发”的转变,本质上是对网络责任的觉醒。公安机关对造谣者的依法处罚固然重要,但更根本的防线,在于每个网民心中的“真相标尺”。正如网警提醒,面对“政策新规”“突发险情”等热点信息,不妨先通过国家辟谣平台、官方媒体等权威渠道交叉验证;遇到煽动性言论,多问一句“来源是否可靠”“证据是否充分”。
网络空间的清朗,从来不是监管部门的“独角戏”。当越来越多的人从“信谣者”转变为“止谣人”,主动斩断谣言传播链,造谣者失去生存土壤,“有图有真相”的误区被打破,才能真正构建起“技术防控+法律规制+公众参与”的治谣防线,让真相在网络世界畅行无阻。